据新华社消息,发源于四川的蜀锦距今有上千年历史,与云锦、宋锦、壮锦并称为中国“四大名锦”。如今,这种传统织造技艺牵手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,向世界展示中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,也重现着千年丝绸之路上沟通东西、联通世界的荣光。
蜀锦兴于春秋战国,繁盛于汉唐,因产于蜀地而得名。古蜀国桑蚕养殖业发达,第一代国王名号“蚕丛”象征对蚕的崇拜。三星堆遗址出土青铜立人像服饰有蜀锦、蜀绣特征,金沙遗址出土有丝织品印痕,成都百花潭出土战国时期青铜壶刻有“采桑图”……不同时期出土的文物都仿佛讲述着蜀锦在这片土地上的起源与发展。
“晓看红湿处,花重锦官城”,这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作《春夜喜雨》中描述春雨之后成都繁花似锦的美景。早在汉代,成都就有蜀锦专管机构“锦官”。2013年,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的4台织机模型,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此类织机的实物。
如今走在成都的街头,锦里、锦江、濯锦楼……处处可见蜀锦与这座城市的血脉相容。
蜀锦不仅在国内深受喜爱,还经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销往国外。“汉唐时期,成都生产的蜀锦就已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流通的主要商品之一了。”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所长胡光俊说。法国归还中国的敦煌文书复制品上,清楚记载着五代十国时期,西域商人在丝绸之路上招徕顾客、叫卖蜀锦的场景。
那些满载蜀锦的马匹,陆续从成都出发。伴随着清脆的铃铛声,商人们的吆喝声,蜀锦逐渐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瑰宝。
2006年,蜀锦织造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09年,蜀锦织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,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胡光俊介绍,蜀锦是采用重经多纬技术,呈现的结构有平纹、斜纹、缎纹和这几种结构的变化组合。“蜀锦体现了古人的智慧。”他说,从设计图案到通过织机制作出来,先需要意匠师对图案进行二次转译,将图案和色彩转换成可布线的矩阵图样。随后再进行装造工艺。“这个环节最难,相当于通过上万根丝线,对花纹进行编程,织出有图案的锦缎。”胡光俊说,完成装造过程后,就可以过渡到织机上由工人操作开始编织。
“现在的一些成语如一丝不苟、丝丝入扣、错综复杂、七上八下……都与这个环节有关,可见其复杂程度。”胡光俊说。
如今,历经发展,蜀锦既是成都代表性的文化符号,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标志。在大运会举行之际,成都再一次向世界亮出这张引以为豪的名片。
您的IP:10.2.236.66,2025-09-25 00:37:49,Processed in 0.30704 second(s)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