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藏文章 楼主

新基建投资稳步增长 数实融合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

版块:科技头条   类型:普通   作者:科技资讯   查看:38   回复:0   获赞:0   时间:2023-08-06 06:33:51

新基建投资稳步增长 数实融合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

(图片来源:摄图网)

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我国新基建投资稳步增长,同比增长16.2%,其中5G、数据中心等信息类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3.1%,工业互联网、智慧交通等融合类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4.1%。国家发改委此前表示,将加大投入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,持续增强数字经济发展动能。在数字中国等政策不断加码、AI新应用持续推新的背景下,数字经济新基建有望夯实助力算力网络升级,运营商正在快马加鞭积极布局建设,以期在新一轮数字经济竞争中更好“卡位”。


新基建发展成绩斐然


近年来,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深入推进,数字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驱动力。针对这一趋势,中国积极响应,并将数字化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战略。在这个背景下,新基建作为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战略,正成为我国迈向数字化强国的关键。


2023年,多个部门都推出了支持新基建的政策。国家发改委表示,将会同有关方面,进一步加力支持新基建,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加大相关领域投入。工信部的政策则聚焦在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,工信部新闻发言人、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赵志国说,下一步将继续建设高质量的信息基础设施。国务院国资委表示,将紧密结合国资国企实际,切实强化稳增长稳投资措施,聚焦基础设施建设,加大新基建投入力度。


在政策支持下,基建投资持续发力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央企规划新基建投资项目1300多个,总投资超过10万亿元。在5G、大数据中心、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、特高压、新能源汽车充电桩、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,不少央企正加大布局力度。


数据融通


释放数字价值


5G正式商用已有3年多的时间,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4月末,全国5G基站总数达273.3万个,网络规模全球第一。


数字技术正加快与实体经济融合,新应用场景、新业态持续涌现,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应用多点开花,推动传统行业焕发新活力。数字化背后的价值释放点在于产业数字化,数字经济是万亿级蓝海,而产业数字化的前提是数字产业的提前布局,这一点就落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上,运营商不断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,为制造、能源、交通、医疗等行业转型提供有力支撑。


如,中国电信在5G+工业互联网领域实现了规模推广,尤其是在煤矿、钢铁、化工、家电、装备等行业取得明显成效。作为第四大运营商的中国广电也深入制造、矿山、电力、港口等场景,推动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发展。中国移动则以OnePower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基础,聚焦5G工厂关键环节,针对工业视觉质检、工业安全保密等高频应用场景,推出一系列核心产品。


创新能力持续增加


产业数字化转型势头正好,以人工智能软硬件、大模型等技术也向好发展。运营商抓住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机遇,加大创新力度。


中国电信实施“云改数转”战略,推进云网融合发展,通过技术创新突破,提供海地空天一体化的泛在连接,实现网络与算力的深度融合,实现云网边端的智能互联;中国移动推动算力网络创新发展,研究开发“算网大脑”,推广东数西存、东数西算、东数西训、东数西渲等多场景算力应用;中国联通自研“雁飞”模组,建成“四算一体”算力基础设施新引擎,构筑“算、网、物、数、安”一体化能力聚合新优势。


总之,不管是以网强算,还是以算促网,均给云网融合开辟了很多新前景,而这些新前景将为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

END


 向“通信信息报”投稿,请致信:txxxb2001@163.com,


稿件一经刊发,将根据文章质量,


提供千字200元-500元的稿酬。


其他合作、建议、新闻线索,


欢迎于微信公众号后台联系我们。 


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91-83365173。


RECOMMEND


推荐阅读


●集众智、聚合力 算力生态多样发展


● 爱心翼站有温度,致敬劳动者有力度


●  数智融“云” 中国电信打通数字高质量发展“大动脉”


专注做内容的公众号

 
回复列表
默认   热门   正序   倒序

回复:新基建投资稳步增长 数实融合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

Powered by 7.12.10

©2015 - 2025 90Link

90link品牌推广 网站地图

您的IP:10.2.236.66,2025-09-23 09:27:34,Processed in 0.27229 second(s).

豫ICP备2023005541号

头像

用户名:

粉丝数:

签名:

资料 关注 好友 消息
免责声明
  • 1、本网站所刊载的文章,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仅供参考和借鉴。
  • 2、文章中的图片和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尽快处理。
  • 3、文章中提到的任何产品或服务,本网站不对其性能、质量、适用性、可靠性、安全性、法律合规性等方面做出任何保证或承诺,仅供读者参考,使用者自行承担风险。
  • 4、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因使用本站提供的信息、服务或产品而产生的直接、间接、附带或衍生的损失或责任,使用者应自行承担一切风险。

侵权删除请致信 E-Mail:3454251265@qq.com